• <blockquote id="ocawu"></blockquote>
    <input id="ocawu"><object id="ocawu"></object></input><input id="ocawu"><object id="ocawu"></object></input>
  • <samp id="ocawu"><label id="ocawu"></label></samp>
  • 成員臺:

    特色頻道:

    一線調研丨飛橋架起城市發展新機遇

    2022-10-04 14:57:07 | 來源:央視新聞客戶端
    |

    城市群集聚著人口、資金、產業等經濟要素,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。然而城市群中 大、中、小城市各有自己的發展考量,一體化是重點也是難點。資源如何高效配置、城市怎樣才能有機結合?

    在珠江的出???,伶仃洋上一座世界級的跨海工程——深中通道,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。這座將在2024年通車的跨海通道,未來將使珠江口東西兩岸的行車距離從近三個小時,縮短到20分鐘左右,極大地改寫東西兩岸資源流通速度。大橋還未通車,通道西岸一頭的中山已經看到了與東岸融合發展的新機遇。

    廣東省中山市委書記 郭文海:我們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。如何搶抓深中通道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呢?我們主動向深圳學習,主動對接。

    然而從經濟體量來看,珠江東西岸發展存在著超過3萬億元的差距。東岸擁有世界級電子信息行業、制造業產業基地、大批高新技術企業;而中山雖然擁有燈飾照明、五金家電、紅木家具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,卻產業層次偏低,創新資源不足。

    產業的鴻溝,比修一架橋難得多。

    近些年,中山的企業,尋求高質量轉型發展,有些已經將重要的創新部分轉移到了深圳。

    中山明陽集團智慧能源研究院產品經理 黃釗:我們這個行業發展到今天,需要運用更先進的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技術。要做到這點需要比較強的高端人才集聚和高端要素配套的能力。是我們一個痛點。我們選擇在深圳就能夠利用到這里的人才和產業配套。

    而深圳的企業降低成本,想要來中山投資建廠。卻擔心營商環境水平能否看齊。

    深圳江波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許剛翎:在深圳除了看中那里的科技、人才等高端要素配套之外,還看中那里國內一流的營商環境,現在我們把產業鏈擴展到珠江口西岸,除了深中通道帶來的交通便利之外,我們也期望兩地的營商環境對接上。

    不可忽視的“虹吸效應” 中山開啟自我升級

    深中通道一橋飛架,新機遇固然振奮人心,“虹吸效應”同樣值得中山重視,能不能接得住產業轉移,不淪為單純的“交通樞紐”,需要更有預見性、更積極主動、更早的謀劃。一場從產業形態到營商環境的變革在中山開啟。

    承接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的產業輻射外溢,就要讓自身的產業跳出中低端徘徊的泥潭。

    今年以來,中山的工業園區不斷上演著這樣火熱的場面,工程車忙碌的不是在新建而是在拆除。上半年,中山平均每天拆除整理低效用地1.2宗,騰出土地近萬畝。

    中山市工改專班攻堅相關負責人 黎昭權:深圳企業對于土地(需求)比如說比亞迪的下游企業,他們對于土地是有比較高質量要求的,那些東西不是說現有的廠房就能承載的,我們沒有足夠符合他們標準的廠房給他們,他們就到江門、到佛山那些地方去了。

    通過工業用地改革,強勢淘汰掉一批高能耗、高污染、低產值的落后產業。中山將數字化改造的新廠房裝上新產能。

    廣東省中山市委書記 郭文海:中山有26萬畝的低效工業園,我們下決心加快低效工業園改造,騰出足夠的產業空間來對接深圳等東岸城市,同時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。

    架起“無形”之橋 不讓“通道”變“過道”

    如今,在中山,不僅是土地性質的轉型升級,產業內容的轉型升級、配套安排也都在探索一套完整的規劃。

    今年以來,中山市的工業部門針對重點工業企業技術改造、轉型升級進行了詳細摸排和診斷,以推動企業數字化改造為抓手,打造示范工廠、示范車間,帶動中小企業轉型。

    中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黃賢龍:在深圳印發了20個戰略新興產業和8個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以后,我們加強與深圳工信部門的對接,來規劃一批可以讓深圳產業落地的產業載體。

    中山市招商引資工作指揮部辦公室重大項目組組長 劉炳磯:堅持重大項目的專班服務機制,就等于是優質項目特招。

    產業層次看齊,規則也在看齊。在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,今年以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研究深圳的政策,實現與深圳等先進地區辦事規則、政府服務“無差別”。

    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審批協調科科員 歐陽愛瓊:參照了深圳的任務清單,同時也結合了我們自己目前工作中的一些內容,進行了拆分重組,選擇適應我們中山市的情況進行對標。

    如今,在中山的工業園區,高標準廠房面積是去年的10倍以上;今年上半年,全市新增340家數字化轉型規上企業,服務部門也已完成超過1600項政務服務與深圳對標提升。

    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士倫:深中通道,我們是一頭,但我們不能是“打醬油”的角色,不能讓“通道”變“過道”,“無形”的通道建設更為重要,充分利用深中通道帶來的交通區位優勢,強化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,全方位開展從政策等軟環境對接,到城市空間與資本、技術、信息、人才的對話關系。

    在利用深中通道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“同題考試”中,中山并非唯一的備考者。港澳和珠三角九市,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路徑。深中通道,通車在2024年,珠三角城市搶抓機遇的步伐卻都在往前趕。有形的橋和“無形”的橋,共同架起城市群融合發展的新未來。

    來源:央視新聞客戶端(總臺央視記者 王琰 郭茜 中山臺 陳曄 林綺武 吳耀華 林良宏

    城市電視臺融媒矩陣
    最熱新聞
    最新資訊
    亚洲无码xxxx影院
  • <blockquote id="ocawu"></blockquote>
    <input id="ocawu"><object id="ocawu"></object></input><input id="ocawu"><object id="ocawu"></object></input>
  • <samp id="ocawu"><label id="ocawu"></label></samp>